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日记 > 观察日记

观察日记

时间:2024-07-13 17:56:51
【热门】观察日记范文合集九篇

【热门】观察日记范文合集九篇

转眼一天又过去了,今天我们都做了什么了呢?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。好的日记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日记9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观察日记 篇1

x月x日 星期x 天气x

星期四,我从一批绿色的绿豆中精心选了几粒,泡进了装着水的碗里,我心想,小豆子们,好好泡个冷水澡快快生长吧,你们要是没有变化,我可不会轻易让你们出来的。

第二天,早上六点,我起床去看这些小绿豆们,发现它们都膨胀了起来,有的还裂开了一条大大的缝。

下午四点,我迫不及待地跑进我的房间,去瞧瞧我的那些小豆。哦,不,它们已经是大绿豆了,大部分绿豆全发了芽,芽是白色的,形状犹如羊角一般。

第二天,下午三点,我发现绿豆的芽都已经长得白白胖胖的了,最长的有一厘米,而且都变成弯曲的了。

晚上八点我还是放心不下那些大绿豆,于是,又去瞧了瞧。真让人吃惊,那颗下午还挺短的豆芽都已经长到二厘米长了,而且它直直地穿过绿色的外壳,简直可以用高耸入云来形容。豆芽紧紧地缠住了豆子,有的还毫不客气地缠住了别的豆子上。

真想知道下个星期四它会变成什么样。好期待啊!

观察日记 篇2

5月11日 星期五 晴

今天,科学课上老师教了我们如何播种凤仙花。由于早上匆匆忙忙来学校没有带科学工具,所以,放学一回到家我便跑到大树底下,挖了满满地一盆泥土。然后用手指在泥土里轻轻地撮了几个小洞,再把凤仙花的种子埋进去,接着把土轻轻地盖上,最后在土上面浇了一些水。看着自己亲手埋下的种子,我盼望它快点发芽呵……

5月25日 星期五 晴

放学回来,我去看自己种的凤仙花。哈,凤仙花发芽啦!瞧!它那两片圆圆的“叶子”上沾满了一些泥土,微微露出一点嫩绿色,两片“叶子”慢慢地张开来,就像一个小孩子在做广播操。老师告诉我们说这第一对叶子不是凤仙花的真叶,它是由子叶发育而来的。

5月29日 星期二 晴

凤仙花发芽已经四天了,那幼小柔弱的小苗长高了好多,第一株凤仙花上已经有5片叶子了,它的叶子边缘是锯齿形的,我用手摸了一下发现它并不像真正的锯齿那样锋利,而是柔软,叶子很容易撕破的。凤仙花靠近根部的茎微微地出现了一些红色,不过仍旧很软很细,似乎风一吹就要倒的样子。

5月28日 星期四 晴

时间过得好快,不知不觉中又四个星期过去了,在这段时间里,凤仙花生长的速度非常快,茎越涨越高了,从原来的出土时的0.5厘米长到了现在的15厘米,真是神奇呵。再来看看凤仙花的叶子吧,我发现最大的一片叶子长4.9厘米,宽2.3厘米。同时,如果从上往下看我们会发现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对着长的,我想这大概是为了让每片叶子都能接受阳光的沐浴,进行光合作用吧。

5月28日 星期六 晴

早晨起来,我看到有一株凤仙花已经有四朵花了,我仔细地观察了其中一朵,发现它有三个萼片,而且萼片的大小形状并不是一样的。它有5个花瓣,每个完整的花瓣形状差不多,花瓣里面有花蕊,是黄色的。再看看凤仙花的茎,它的茎靠近根的部分变成了深红色,而且很粗了,用手摸发现挺硬的。此时的叶子,有些已经发黄或者出现了黄色的斑点。期待着凤仙花快点结果,观察它的果实是不是真的向书本中描述的那样神奇。

观察日记 篇3

20xx、4、14 为了参与环境保护,充分了解水质情况,我和家人一起对东便门桥下的'水质,进行了实地观察。

星期天的早晨,我和爸爸骑车来到东便门桥下,爸爸先将系住绳子的小桶放入河中左右摇晃着,不一会就将水提了上来,倒入我们事先准备好的废“可乐”瓶子里,随着水的倒入,透明的瓶子渐渐变成了黑色,细心观察,好混浊,上面还漂浮着许多的泡沫,闻着还有一股子臭味,我们迅速将瓶盖拧好,套上塑料袋,回到了家。

回家后,我们请妈妈过来帮忙,因为妈妈曾经在大学里的高科技公司,做过两年的水质化验员,妈妈答应叫我一起做这个试验,我很高兴地应允了。我们准备了3个瓶子,都是1000毫升的,妈妈将大“可乐”瓶子里的水分成了3份,每份大约是500毫升,分开倒入后,妈妈又找出了量筒,取出了我见都没见过的“比重计”放入量筒中,比重计向下沉去,我问妈妈这是干什么?妈妈告诉我,这是检测水的重量用的,红色的小道道标明了数字,液面到哪里就标明水的比重有多少,听过妈妈的话,我仔细观察了一下,才知道,水的比重接近1.0。妈妈叫我要耐心地等待两天,并叫我找个小本子,记录一下倒入的水有多少,倒入的时间和水质的颜色,比重,我一一照着做了。坐在小板凳上,我想: 水,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源泉,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,都离不开水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,水资源已经逐渐地匮乏,水成为威胁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因此,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,解决水源告急问题都已经纳入到政府的折子工程当中了,我们也应该了解水质的情况,为拯救水资源做点什么!

20xx、4、15 经过两天的沉淀后,我们重又观察那些瓶子,我发现,3个瓶子里的水,全部分成了2层,瓶底儿大约有2公分厚的水质变成了黑色,上面大约490多毫升的水变得半透明的,仍有一些漂浮物存在,我问妈妈那是些什么东西?妈妈告诉我,那些是不能够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杂质,也叫化合物。为了更进一步观察它的变化,妈妈叫我接了500毫升自来水,与沉淀过后的水进行比较,自来水很清亮,无色无味,肉眼看不到有任何杂质,而经过沉淀的河水与自来水相比,还是显得颜色发灰,不够清亮,虽然经过两天的沉淀,水中的异味跑掉了许多,不是那么的刺鼻,但是,仍然还有残余的臭味。为了便于我进一步了解污水处理后的情况,妈妈特意找了容器将其中一瓶污水倒入,然后又将一种名叫“絮凝剂”的污水处理剂倒入,经过充分的搅拌后,进行再沉淀,妈妈说,污水达到净化,还要有一天的时间。我只有慢慢地等待。

在这两次的观察中,我了解到,污水处理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,假如,大家都从爱护环境的角度出发,进行排放前的治理,那么,河里的水质要好得多了。这使我联想到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,真实地记录了乡办的电镀厂,往大家共用的河道排放有毒的废水,结果,池塘里的鱼和一些周边的水草都死了,还有一些村民的身体受到了损害,可见水的净化与我们的生存有多大关系。我急切地等待着实验的结果出来,好看看经过处理的水到底能不能利用。

20xx、4、16 放学后,我继续观察经过昨天处理后的水质情况,发现,昨天还浑浊的水已经发生了变化,瓶中的水完全分成了两层,上面一层的水质已经与正常的水质较为接近,水质清亮,无色透明,用鼻子闻一闻,水中的臭味也已经削减了很多,闻起来不那么刺鼻了。

妈妈叫我拿来一个透明的空瓶子,顺手在瓶口上放上过滤用的“玻璃漏斗”,然后将分层后上层较为清亮的水慢慢倒入备用。稍后,我们再将沉淀的水收集起来,妈妈找出了一种叫“试纸”的小条,顺手在水中蘸了一下,我被弄糊涂了,问妈妈为何要这样做?妈妈说:“这种小条的名字叫试纸,是专门用来检测水的PH 值,因为水是中性的PH=7,对人体无害,偏碱性,偏酸性都会对人体以及水中的浮游生物带来危害。”我们观察了一下试纸的颜色,与对照表相比,经过处理的水虽然清亮了,但是却偏碱性,还不能循环使用。妈妈还告诉我,污水处理厂的水处理过程也和这样处理差不多,比较起来,水质的处理过程还要复杂一些,添加处理剂的过程,也要有一定技术要求,才能够使水质最终达到排放标准,重新应用。可见,破坏水源,特别是一些工厂,如染料厂、造纸厂、皮毛厂、化工厂等未经过处理的水一旦排放到城市的水系里,污染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,乃至危及生物、危及生命……细想起来,简直太可怕了!

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与试验,使我对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有了深刻地认识,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,由于人口众多和一些人为环境的破坏,地下水的资源在逐渐减少。虽然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,但是我们却不可想象一旦水资源匮乏,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?没有了水,就像生命中没有了绿色。我沉重地意识到,如果不从破坏环境的源头入手,遏制人为的破坏,那么有一天,人类会饱尝自己种下的苦果。

涓涓细流,汇成江河,我要大声呼吁:让我们携起手来,爱护我们的环境,为你,为我,为他,为造福子孙后代,杜绝恶习,去节约每一滴水吧!

观察日记 篇4

我从姐姐那要来的蚕宝宝像小蚂蚁一样。经过我细心的养育,已经渐渐地长大,现在有铅笔芯那么粗了。

它们小的时候,我总是看不清它们是怎么吃桑叶的,只有它们吃过爬走后才发现桑叶上薄薄的一层皮没有了。后来才长大一点点,能观察到原来它们吃桑叶的时候是从上往下啃,就是在抬头低头这个动作反复过程中慢慢地喂饱自己。

迄今为止,我的蚕宝宝脱过两次皮了,从原来的黑色变成现在的灰色。

记得第一次脱皮的时候,它们都是一动不动的,我以为它们要死了,心里好焦急。后来姐姐告诉我,可能因为要脱皮才一动不动的。果然,第二天起来发现了桑叶上有黑黑的小点点,姐姐说:“蚕脱了皮会长大一点”。

某一天,我去看蚕宝宝们发现它们又一动不动了,桑叶也只吃了一点点,我心想是不是又到了脱皮的时间了,就静静地观察它们,发现有一条蚕宝宝侧身躺着,我帮它扶正身体躺好,它就扭动身体,,而且边扭边爬,慢慢地发现身体鼓鼓得,然后皮一点一点的扒在尾部的时候,那张皮怎么也不下来,我像帮助它一下,把那张皮给扯下来。突然,姐姐从我身后走出来说:“不要动它”,说它自己会脱下来。这时,蚕宝宝的开始左右甩动,蚕宝宝经过自己的努力后,那张皮终于掉下来了。

观察日记 篇5

秋日将尽,即便是那些苍松翠柏下,也悄然铺了一层焦黄的松针,让人不禁感慨,不经意间,季节轮回,时光流转。

阵阵秋风,枝头的黄叶在风中打旋,秋意越来越浓了。而在这深秋,看月季花依然绽放。在春天各种花儿热热闹闹地竞相开放时,月季总被忽略。

在夏天,我们去赏荷;在秋天,我们去赏菊。而唯有对月季,我们视而不见。任它开在路边,任它开在公园花坛。总觉得它是如此平凡,就如同我们生活的白开水一样。它月月陪伴我们,月月盛开,一如既往。

对月季,我们散步时,把目光一掠而过。就如同对真心关怀我们的家人,我们总觉得家人对我们的好是理所当然的,不用表达谢意,不用感恩,家人也一样不会苛求我们。

在这深秋的季节里,在万物即将凋零的时候,在其他花朵陆续隐退的时候,这月季花却愈发娇艳了。

我走进这片月季花丛中。用镜头对准这些美丽的花朵,小心地留下这美好。月季茎干上的刺挂疼了我的腿,我小心翼翼地在这片月季花丛中穿行,细心地欣赏着这些花儿,用心地拍着这些深秋依然娇艳的花儿!

观察日记 篇6

10月27日 星期天 晴

今天是星期天,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,虽然我还没有下楼去看桂花树,但是我知道,她肯定比昨天开放地更加茂盛了!因为,我一打开家里的窗户,一阵阵醉人的桂花香迷漫了我的整个房间。我连忙穿上鞋子,飞奔下楼,要去看个究竟。

远远地,我看到了桂花树的绿叶已经被那一簇簇金黄的小花朵挡住了。她们这里一团,那里一簇,你挤我碰,热闹极了!

我走到树下!哇!满眼的黄灿灿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,就像一粒粒金子,闪闪发光。我被深深地吸引了。才三天的时间,一株桂花树的变化是这么大!从三天前,深藏在绿叶丛中的小花蕾到今天她已经是满树的花朵了。如果我不去观察它,肯定发现不了这么多的变化。闻着醉人的桂花香,我心里想着:“为什么就那么一丁点的小花朵,可以释放出这么多的清香?”

看了今天的桂花树,我的心情整整的美了一天。真希望桂花树能一年四季都像今天这样香气四溢,芬芳迷人。

观察日记 篇7

20xx年3月12日星期一天气:阴

今天,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,就是把一些绿豆放在一个装了水的杯子里,并观察它的发芽过程。我刚把它们放下去的时候,它们就似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,在杯子里跑来跑去,有些跑累了,便躺在杯子底呼呼大睡,而有些好似还没玩够,浮在水上面,把脑袋探来探去,于是我把那些不睡觉的捞了起来,把它丢掉。

20xx年3月14日星期三天气:晴

两天没去看它们了,不知道它们怎么样了。我发现绿豆逐渐变胖了,比以前大了很多。神不知,鬼不觉,它们撑破了绿绿的衣裳,露出了白白的肚皮,可是有的绿豆还是没变化,衣服紧紧地穿在身上,生怕凉着。

20xx年3月16日星期五天气:阴雨

今天是泡绿豆的第六天了,我迫不及待地去看绿豆,我大吃一惊,绿豆已经吐出了白白的嫩芽,大约有一厘米长。脱了皮的绿豆白嫩嫩的,真招人喜爱。

20xx年3月18日星期日天气:晴

又过了两天,绿豆已经全部脱了衣裳,吐出了芽,有的似大象的鼻子,有的似天鹅的脖子,还有的似没睡够的小孩,耷拉着脑袋。

观察日记 篇8

爬山虎又叫做爬墙虎、飞天蜈蚣、红丝草、巴山虎,属于葡萄科。爬山虎在世界上有十五种,中国就有十种。爬山虎大多攀援于岩石、大树、墙壁和山上。

我们小区居民楼的山墙上爬满了爬山虎。爬山虎适应性强,性喜阴湿环境,但不怕强光,耐寒、耐旱、耐贫瘠,气候适应性广泛,在温暖带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绿或常绿状态。

我们楼上的爬山虎已经爬到了这座楼上的第四层了,而且还有往上爬的气势。爬山虎的叶子绿油油的,把墙上铺得严严的,不留一点空隙,像是把墙上刷了一层绿色的油漆一样。一阵微风拂过,墙上的 叶子随风飘荡,像是在跳舞,非常壮观。

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,可是却不知道它是怎么爬上去的。今天我去外面观察了一翻,爬山虎的藤上有许多小圆片,原来,这些小圆片就是爬山虎的脚,爬山虎的脚刚开始是绿色的,后来又便 成黑色的,这些黑色的脚紧紧地抓住墙壁,像是用胶水粘住了一样,爬山虎就是用这些小圆片才能屹立在墙上,才能经过风吹日晒等,多次磨练,也不倒下,才能顽强地一脚一脚往高处攀延。

爬山虎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,值得我学习,我想做人也应该如此,不要因为困难而退缩,不要因为荆棘而停止,要向爬山那样永不退缩,一直勇往直前,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。

爬山虎的这种精神和对人类的贡献,永远值得我学习。

观察日记 篇9

“看到是绿色的,吃的时候是红色的,吐出来是黑色的”(打一水果名称)。大家都可能知道这个谜语的谜底是“西瓜”。但是我今天讲的不是西瓜而是西瓜藤。

西瓜藤不是很长,但是他的长势很茂盛。

一天,在火热太阳下的西瓜藤已经娇嫩纤弱。这是为什么呢?我想是不是温度太高了?前几天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答案:西瓜是属于直播阶段:子叶出土到子叶展平要求阳光充足温度要适应20度-25度。噢!原来真的是温度太高了,当时的温度是30多度,所以才导致了西瓜娇嫩纤弱。因此,我的想法也的到了证实。

你们知道西瓜的来历吗?不知道吧!那我就跟你介绍吧:

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,但西瓜并非源于中国。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,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,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。

早在四千年前,埃及人就种植西瓜,后来逐渐北移,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,而后南下进入中东、印度等地,四五世纪时,由西域传入我国,所以称之为“西瓜”。

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记载:“西瓜,种出西域,故之名。”明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,名曰西瓜。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;今南北皆有。”这说明西瓜在我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。

《【热门】观察日记范文合集九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